【腾讯云】9.9元体验2万分钟实时音视频通话,支持1对1或多人音视频通话,单房可支持300人同时在线,10万人同时观看;全平台互通高品质通话

1949年9月的某天晚上,主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晚宴,邀请了张治中、傅作义等26名国民起义将军共享美食。

宴会氛围异常热烈,大家都洋溢在即将开国盛典的喜庆之中。

席间,张治中将军带着些许紧张和期待之情,向主席询问道:“主席,对于国旗的方案,您有何定论?”

主席沉吟片刻,知道张治中应该有话要说,微微笑道:“不知将军有何高见?”

张治中略显紧张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:“我认为那个黄河图案的国旗不太合适。红色代表我们的国家和革命,这没有错。只是中间的一条杠,总让人觉得有分裂的意味”。

说完后,张治中环顾四周,看到诸位将军都听得很认真,心中倍感压力。

主席听后表示赞同,依然微笑着回复道:“将军提出的意见很中肯嘛。看来我们的国旗方案,还得再选一选”。

于是那个被选定为“复字第一号”的国旗方案被暂时搁置了下来,大家又投入到了国旗方案遴选之中。

国旗方案征集

1949年6月15日,为了尽快完成新中国成立的各项准备工作,当时筹备委员会成立了6个小组专门负责各项细分工作。

其中第六小组负责拟定新中国国旗、国徽、国歌方案,组长是著名教育家、中国民主促进会主要创始人马叙伦。

制定新中国国旗,是一件神圣而庄严的大事,必须充分体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。为此,成员小组郭沫若特意起草了国旗、国徽、国歌词谱的征稿启事,并刊发在各大报纸上。

当时就职于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的曾联松,偶然间在报纸上看到了国旗的征集启事后,他心潮澎湃,准备也设计一面新中国国旗。

曾联松,1917年出生于浙江瑞安,他在瑞安初中读书时,深受美术老师、画家金作镐的熏陶,对书画艺术和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。

1936年,曾联松考取中央大学,在校期间他选修了美术专业,经常去听宗白华教授的美学理论课。这些美学理论,为他设计五星红旗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曾联松打定主意后,他先是问学生借了一个圆规,然后到商店买了一大捆彩色油光纸,回到家一头扎进一所封闭的小阁楼里,开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。

曾联松最初设计的方案是,五颗星由大星领头,其余四颗星从左上角到右下角排成一线。

设计好以后,他专门邀请好友张公度来点评,在张公度看后,直接否定说:“这不成了领带了吗?一点也不像国旗!”

国旗方案选稿

张公度否定后,曾联松并没有气馁,接着又投入到了设计之中。

期间,也有人劝他说,“设计国旗,就像进京赶考一样,当不上状元就是落榜。你又不是美术专业出身,中国的能人太多,你这纯粹是在做无用功”。

即便如此,曾联松一心坚守着内心的梦想。他也曾是一个热血青年,在上大学时曾参加过地下组织,“一二·九”运动,他更是和同学们走上南京街头,举行过示威游行。

他亲眼目睹过日军的入侵,山河破碎,如今新中国成立之际,全国上下一片热闹祥和,上海的大街上更是飘扬着五彩缤纷的彩带,这样的环境,如何不令人心潮澎湃呢?

在经过曾联松一次次的改良,和无数次的推倒和重来后,他的最终方案出炉了:

曾联松的最终方案和如今的五星红旗国旗基本一致,只是当时他设计的“五星”中的“大星”里,还有着“镰刀”和“斧头”的图案。

后来定稿时,有人提议,镰刀和斧头图案,有些太像苏联的元素了,所以最终去掉了。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网络产品专场特惠,流量包1分钱起,负载均衡7.3折起,最高可领299元NAT网关代金券,速来抢购
Top